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开工 计划投资120亿元 |
发布时间: 2012/8/17 15:29:46 |
二三产再排序 西部补课工业
5月10日,呼和浩特市南面的一处平原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挥动铁锹,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正式开工,计划投资120亿元左右。 作为能源输出地,内蒙古急切地欲摆脱单纯运煤的境况。 呼和浩特的工业短板 长久以来,工业化一直是呼和浩特的短板。今年年初,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履新不久,就将推进工业化放在了中心位置。 呼和浩特工业化水平偏低,结构也比较单一,这样的局面,从建国之初,持续了几十年。世纪之初,呼和浩特提出了“奶业兴市”的发展战略,乳业产值占内蒙古全区乳业产值的比重一度达到70%以上,生产规模占内蒙古全区乳业总规模的2/3。 不过,三聚氰胺事件,让呼和浩特市的乳业受到强烈冲击。 在挽救乳业的同时,一个问题也鲜明地呈现出来。依靠乳业,呼和浩特的GDP增长明显后劲不足。 而其他门类的工业项目,至今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板块。例如,呼和浩特花大力气引入的TCL和创维,绝大部分零配件,仍需要从南方运过来,呼和浩特只是作为装配基地,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地区配套严重不足。 2010年,呼和浩特三次产业比例为4.4:36.3:59.3。呼和浩特发改委一位研究人士指出,呼和浩特第三产业的比重,占到近60%。这个比例看似不错,但和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北京和上海,没有可比性,这是因为,呼和浩特的工业长期以来发展不足。除了乳业,呼和浩特的大多数产业都有这个问题:工业发展不足,总量和规模小、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产业链条短、工业园区建设滞后。 作为内蒙古的增长极,呼包鄂经济板块长期占据内蒙古一半以上的GDP总量。这其中,虽然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排在第一位,但经济实力和GDP总量,却长期处在最后一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提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农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要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补足工业短板,加快推进工业重大项目建设。 成都补课工业 履新成都一个月之时,在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提出了“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的“五大兴市战略”。这是黄新初为成都未来发展谋划出的崭新路径。其中,被当地各部门学习最多的是“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这句话。这是黄新初为成都设立的新目标。这一目标的基础源自成都GDP的快速增长——2011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854.58亿元,GDP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 不过,在当地决策者看来,要想真正实现“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目标,产业倍增计划是首先需要实现的目标,而重新工业化则是成都实现目标的唯一手段。成都本土经济学者、四川社科院教授林凌认为,成都还未经历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 根据林凌的判断标准,第二产业占比突破50%,才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但“成都从未突破这一分水岭。”林凌说,2010年,成都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44.7%和50.2%。本报查阅的数据也显示,成都第二产业的占比从2000年开始就从未超过50%,一直低于第三产业的占比。 按照“退二进三”的路径,单纯观察三次产业结构,成都已经呈现出符合工业化后期特征的“倒金字塔”形态。但林凌称,这不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充分,恰恰是因为第二产业发展得还不够。“成都不能跳过工业化中后期这个发展阶段。” 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将是成都重新工业化的“三板斧”。到2015年,成都希望能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个万亿集群和汽车、食品饮料等六个以上的千亿集群;全市完成工业重点项目投资2500亿元以上;亩均工业增加值超过150万元。 大项目带大产业 除了呼和浩特和成都,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众多中西部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均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包括太原、银川、兰州、西安、南宁、贵阳等城市。 例如贵阳,工业经济依然是“软肋”,不仅工业增加值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占GDP的比重也仅为31.7%,贵阳鲜明地提出: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希望在工业,突破也在工业。去年,贵阳市出台了《六大产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强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资源就地转化和重点产业招商等工作。 城市的竞争,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板块的竞争。而体量巨大的工业项目,往往能带动一个地区形成优势产业链。所以,众多中西部城市,对“大工业、大项目”趋之若鹜。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告诉记者,中西部城市,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工业化并不充分,随着东部产业转移,必然要经过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尤其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西部城市来说,是现实的选择。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