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网络时代我们的小“黑镜” |
发布时间: 2012/8/21 15:01:41 |
对网络时代大众传播机制的反思,在当下的影视作品中已经越来越常见,特别是2011年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出品的三集系列迷你剧《黑镜》,经由网络传入中国后,被不少国内观众誉为“神作”,《黑镜》(特别是第一集《国歌》)中对社交网站、网络视频、民众围观等主题,通过不无荒谬的剧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辛辣讽刺。
是的,网络,没有网络,我们也看不到这部对网络时代媒体传播进行反思的《黑镜》。网络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已经不言而喻,而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搜索》,通过一次网络“人肉搜索”的故事来展现世相百态,其实也勾连着与《黑镜》相同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搜索》就像是我们本土的一面小“黑镜”。 在公交车上,白领丽人叶蓝秋故意不让座和对老人的出言不逊被网友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进而引发了一场人肉搜索的热潮,再加上电视新闻记者陈若兮的介入,叶蓝秋“一夜成名”,而围绕着叶蓝秋和陈若兮的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也都渐次展开并发生着微妙的改变…… 叶蓝秋和陈若兮就像两只蝴蝶,抖一抖翅膀,便通过虚拟世界引发了一场牵连诸多角色的命运风暴。网络暴力在影片中就像一柄无形的利剑,刺入叶蓝秋的身心,刀刀见血,杀人于无形。好在叶蓝秋并没有被彻底抛弃,在她最低落、最灰暗的时刻,不期而至的爱情给她的生命涂抹上了一层末日的亮色……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很容易被不理智的情绪裹挟,经由群体义愤的火上加油,便极易形成某种极端情绪。 看似一段揭露真相的视频,其实在有限的视听元素背后,也遮蔽了更多的信息。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全部,真实的全部也不一定意味着事件背后没有隐情——这里的“不一定”其实都可以置换成“一定不”——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自私自利唯唯诺诺首鼠两端的小市民们,却对一桩并不涉及大是大非的网络事件争先恐后地表现出义愤,其实在这背后,也暗含着普罗大众们挥之不却的看客心理,当一个弱女子被网络媒体(然后是电视媒体的强势推进)暴露在大众舆论领域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岂不是可以无本万利、毫无风险地展现自己的道德优势?于是乎,面对叶蓝秋时,周遭的小市民都表现出不可名状的恶意——这样做可以让人以最廉价的方式占据一个道德制高点。 至于陈若兮,只是一个在电视台苦苦打拼,希冀通过个人努力在严酷竞争的工作环境里谋得一席之地的“女屌丝”,抓住叶蓝秋这么个热点话题,当然要大做特做,不做何以攒业绩?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上讲,陈若兮没有错,而她猛追猛打调查叶蓝秋的社会关系,想把节目做成深度报道的构思也可以理解,只是,在面对这么一个弱女子时,陈若兮手中的“公器”总免不了有“私用”的嫌疑。当然,媒体作为相对独立的组织,它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陈若兮给节目攫取收视率,也符合电视媒体自身利益——而恰恰在这里,国内电视台的公共属性和其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之间的构成的悖论也自然而然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搜索》负载着与《黑镜》相近的主旨,但它无法展现《黑镜》那样的深刻社会批判和媒体反思,片中通过陈若兮所反映出来的电视机构运营情形,恐怕也不是实情。所以,《搜索》只能是一面力度和广度都要柔和、逼仄得多的小“黑镜”。或许,经过“馒头血案”折腾的陈凯歌导演,看待网络,看待媒体,都已平和了许多,通过一部影片提出一个极具时代气息的命题来供观众思考,同时在花甲之年完成一次导演历程的转型,这还不够么?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