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云为雨or人云亦云 看云计算的智慧选择 |
发布时间: 2012/9/4 16:00:02 |
云计算.发展速度如火如荼,IT业者、企业用户都在对云计算.的灵活性、高利用率的憧憬中投身其中,或正在建设或积极评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对云计算.标志性的定义,比如:云计算.一定是开放的、标准化的,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开放的云一定会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提高灵活性。我必须承认,这样是最符合用户利益的完美“结果”。
不过,从传统架构到实现大规模的云计算.对业务的支持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从2008年首朵“云”落地中国到现在已有4年,大部分企业用户还停留在对云十分感兴趣的阶段。我们可以轻松列举出云计算.的诸多好处。然而如何从目前的架构转向云?如何从实现云服务的计量与管理?如何确认费了诸多金钱与时间甚至是风险的解决方案是云计算.,而不只是虚拟机的平滑迁移带来的“技术快感”? 也许这些才是能够确定,到底是“化云为雨”完成对用户业务的滋润与成长,还是“人云亦云”的虚荣。 IDC看中国云 要让笃信“最终真理”的人们改变观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好,著名市场调研机构IDC“及时”的发布了《中国云计算.基础架构建设指南》。报告显示,大量中国用户在云计算.基础架构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建设思路和指导方针,盲目跟随市场潮流,结果往往陷入技术的误区,导致项目的建设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 通过IDC针对企业用户的调研显示,云计算.在中国市场的受关注度正日益提高,更多的用户愿意进行尝试,或正在评估云计算.为企业带来的好处,这为云计算.在中国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2011年中国用户为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投资已经达到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0%。IDC预计,中国云计算.基础架构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发展,到2016年其规模将超过10亿美元。 同时,IDC也明确指出,在Google和AWS等知名的公共云计算.案例中,很多是基于分布式架构的云计算.平台。这是由于互联网行业普遍具有自身技术实力雄厚、IT资产生命周期短、核心业务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等特点。IDC认为,分布式计算或其他计算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互联网行业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分布式计算,而其它行业本身的特性未必与互联网类似,用户应考虑自身的行业特征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云计算.架构。 IDC中国助理副总裁武连峰认为中国云计算.存在六大误区:重概念,轻本质;重实施,轻规划;重x86,轻其它;重硬件,轻软件;重虚拟,轻管理;重创新,轻移植。 对于大型企业的云计算.平台,其对整体架构和硬件平台的选择是和企业自身情况以及平台上运行的工作负载息息相关的,系统设计中应考虑一致性和兼容性,如果在系统迁移中要求对现有应用重新编写,那么风险评估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企业级虚拟化平台的创建是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仅将物理服务器分成虚拟机并不是完整的云计算.实施过程。 显然,企业级虚拟化还要考虑更多方面,例如,从安全与稳定性角度来看,由于虚拟化所具有的整合特性,在其基础上可能会运行对企业至关重要的核心应用,IDC建议用户在使用中考虑其底层的软硬件承载平台是否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等特点;而从灵活性角度来看,先进的虚拟化软件应该可以做到对硬件资源的更细粒度调用,对底层硬件资源可以进行增加和减少操作从而实现真正的灵活控制与按需使用。灵活性的另一个体现方面则是应用可以在不影响业务的前提条件下在不同物理主机间进行迁移,达到平衡不同物理服务器负载,并使业务可以运行在更合适的环境中。 此外,在虚拟化重新定义了资源以后,还需进一步对这些虚拟资源进行管理,动态的调控这些资源为应用服务。这也是云计算.必不可少的特征。 据IDC调查显示,目前部分用户已经实现了对其部分基础架构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其面临的是在更大范围(服务器、存储、网络资源)与更高层次上对虚拟化平台进行管理,打造资源池。这就需要在虚拟化层以上实现模版管理、动态、负载管理、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对于有着直接需求并且没有足够的IT能力的用户,实施周期短,使用门槛低的入门级云平台,可以用来迅速的满足其对虚拟化、资源池创建管理、自动化管理的迫切需求,而可以平滑升级的技术特点,也可以满足自身个性化的需求。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